bwin官网入口

美国能源贸易协议落地 全球能源格局将深度调整
发布时间:2025-08-25
 bwin官网8月12日,中美双方发布《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美方承诺将继续修改对中国商品加征从价关税的实施,8月12日起再次暂停实施24%的关税90天,同时保留加征的剩余10%的关税。中方承诺将继续修改对美国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的实施,8月12日起再次暂停实施24%的关税90天,同时保留对这些商品加征的剩余10%的关税。此外,7月27日,美欧也达成历史性贸易协议,美国将对欧盟输美产品征收

  bwin官网8月12日,中美双方发布《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美方承诺将继续修改对中国商品加征从价关税的实施,8月12日起再次暂停实施24%的关税90天,同时保留加征的剩余10%的关税。中方承诺将继续修改对美国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的实施,8月12日起再次暂停实施24%的关税90天,同时保留对这些商品加征的剩余10%的关税。此外,7月27日,美欧也达成历史性贸易协议,美国将对欧盟输美产品征收15%的关税,欧盟将增加对美国投资并购买总计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同期,美国还与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陆续签署类似协议。今年以来,美国对约70个国家加征10%~50%不等的关税,全球贸易体系受到显著冲击,而近期这些协议的签署或将使全球能源贸易格局进入新一轮调整期。

  7月2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苏格兰举行会议,随后美欧达成历史性贸易协议。根据该协议,美国将对欧盟输美产品征收15%的关税,欧盟将增加对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以及3年内购买总计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包括液化天然气(LNG)、原油和核燃料,相当于每年2500亿美元。

  同期,美国还与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陆续签署了类似协议。分析人士指出,这些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全球能源贸易格局将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各国在能源安全、经济利益与气候目标之间的平衡将面临严峻考验。

  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欧盟能源进口总额为4386亿美元,其中仅759亿美元来自美国。这一数据还不到新贸易协议每年2500亿美元目标的1/3,意味着欧盟需要大幅调整能源进口结构,提高对美能源采购占比。

  美国能源部文件显示,2024年美国能源出口总额为3300亿美元,如果要完全满足欧盟的需求,需大幅扩大现有对欧能源出口规模,对美国能源生产和出口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美国能源企业已着手扩能,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均宣布将增加勘探和开采投入,预计未来3年美国原油日产量将提升150万桶。

  协议同时规定,欧盟需在2027年前完成对美天然气进口设施的改造,包括扩建波兰希维诺乌伊希切港口LNG接收站和德国威廉港终端,预计总投资将超过120亿欧元(约合1006.9亿元人民币)。目前,波兰已启动希维诺乌伊希切港口LNG接收站的扩建工程,德国威廉港终端的扩建方案也进入审批阶段。这些基础设施的改造进度将直接影响欧盟能源采购计划的实施。

  美国LNG出口终端现已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萨斯州的新建项目将在2028年投产。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FERC)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美国已获批但尚未建成的LNG出口项目共9个,设计年产能为1.32亿吨。其中,得克萨斯州GoldenPass项目由埃克森美孚与卡塔尔能源公司联合开发,预计2028年投产,年产能为1800万吨;路易斯安那州Plaquemines项目设计年产能为1600万吨,但因环保组织提起诉讼,工期延迟至2029年,或导致美国无法及时满足欧盟等地区的能源需求。

  分析指出,除了终端建设,输气管道等配套设施的不足也制约了美国LNG出口能力。目前美国主要产气区与出口终端之间的管道运力缺口约每日20亿立方英尺,虽然管道公司已提出扩建计划,但因土地和环评等问题,建设周期可能长达4~5年。

  欧盟同样面临基础设施挑战,再气化设施缺口达到2000万吨/年,德国、意大利等国家需新建或扩建12个接收站。德国能源监管机构数据显示,现有LNG接收站年处理能力仅750万吨,需新增至少4个终端方可满足协议需求,但土地审批及施工周期可能长达5年。德国经济部已拨款30亿欧元用于LNG基础设施建设,但因环保争议,多个项目的选址工作遭遇阻力。

  此外,因全球供应过剩,欧洲气价2026年~2027年或将下行,荷兰TTF天然气期货价格目前已较2022年历史峰值下跌60%,分析机构预测未来两年可能再降15%~20%,进一步压缩美国能源出口收益,进而影响美国能源企业的出口积极性。美国切尼尔能源公司表示,如果气价持续走低,或将调整对欧洲的出口计划。

  在亚洲地区,美国通过关税施压推动能源出口的策略成效显著,日本JERA公司签署了LNG长期购销合同,韩国计划重启阿拉斯加LNG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越南、菲律宾、印度等国家也纷纷研究增加美国能源采购量。

  日本经济产业省数据显示,在2024年日本LNG进口总量中,澳大利亚占38%,卡塔尔占22%,美国仅占15%。根据新协议,JERA公司计划2030年起每年从美国进口550万吨LNG,合同期限为20年,总价值约350亿美元。该协议在日本引起争议,经济产业省认为将提升能源供应安全性,环境省则担忧会影响碳中和目标。东京电力公司也表示,长期采购美国LNG可能导致发电成本上升,进而推高电价。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宣布,阿拉斯加LNG项目设计年产能为2000万吨,但因成本过高2015年起搁置。此次重启研究由韩国天然气公社牵头,SK、现代等公司参与,计划投资450亿美元,建成后韩国每年将从美国进口1000万吨LNG。不过,韩国能源技术研究院测算显示,该项目的天然气到岸价可能比卡塔尔高20%,经济可行性存疑。

  越南国家石油公司与埃克森美孚签署协议,计划在岘港建年处理能力为600万吨的LNG接收站,预计2030年投运,总投资约40亿美元,建成后越南从美国进口的LNG将占其进口总量的30%。菲律宾能源部也与美国能源部签署备忘录,计划未来5年将美国LNG进口量从零提升至每年300万吨。印度信实集团则与雪佛龙达成协议,每年采购200万吨美国原油,期限为10年。

  不过,挪威国际事务研究所警告称,这些长期合同可能锁定亚洲国家的化石燃料使用路径,延缓可再生能源转型进程,对全球气候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该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如果亚洲国家按协议规模采购美国能源,到2030年,亚洲地区将新增1.2亿吨的碳排放量,与全球减排趋势相悖。

  美国与多国签订的能源贸易协议也给相关国家和地区带来诸多问题。对欧盟而言,需要承担更高的能源成本。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以2024年的平均价格计算,欧盟每年因采购美国LNG需多支付200亿欧元,这可能导致欧盟家庭每年增加450欧元的能源支出。欧盟委员会已计划拨款100亿欧元用于能源补贴,但可能进一步增加财政赤字。

  从全球气候目标来看,如果相关国家和地区大规模进口美国LNG,可能延缓全球净零排放进程。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模型显示,如果完全履行美欧能源协议,欧盟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较2005年减少48%,低于《巴黎协定》要求的55%。日本环境省也警告称,长期依赖美国LNG可能导致其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从原定的38%降至32%。

  国际能源署(IEA)指出,全球LNG需求如果持续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2030年碳排放量将比2020年增加12%,与全球气候目标背道而驰。该机构呼吁各国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不应忽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建议将能源投资的逾60%投向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领域。

  美国通过关税施压,迫使多国签订偏向美国利益的能源协议,将能源转型的环境成本转嫁给发展中国家,长此以往或导致全球减排进程失衡、能源转型受阻。国际社会亟待构建公平合理的能源转型机制,兼顾能源安全与气候目标,平衡发展权与减排责任,确保各国携手推进全球可持续能源发展。

  今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对外经济政策大打关税牌,对约70个国家加征10%~50%不等的关税,全球贸易体系受到显著冲击。美国上半年经济增长情况表明,新关税政策非但未能提振美国经济,反而成为增长掣肘。

  关税政策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加征关税推高了美国进口原材料及消费品价格,双重挤压下既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又抬升了居民生活成本,最终抑制了经济增长潜力。2025年一季度美国GDP环比萎缩0.3%,跌至历史新低;二季度GDP虽环比增长3%,但主要源于一季度企业抢抓关税窗口期导致的进口透支效应。个人消费与私人投资已连续4个季度持续疲软,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显著降低,预计三季度乃至全年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下调2025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期。

  当前经济数据反映的是特朗普关税政策“打折”执行的后果。若完全按节奏实施其最初的关税政策设想,美国经济承受的压力将远超现状。特朗普关税政策触发全球连锁反应,多国采取严厉对等措施进行反制,在与各国的谈判拉锯战中,处处可见美国不得已的“让步”,其本质则是通过政策回调进行自保。

  这种被动调整暴露出美国产业结构的深层隐患。20世纪70年代去工业化进程启动以来,美国制造业GDP占比从1995年的16.5%降至2024年的10.3%,远低于日本的19.2%、德国的15.4%。虽然美国在化工、航空航天、半导体设计等高端制造领域保持优势,支撑了其全球经济领先地位,但中低端制造业严重的空心化使美国在贸易对抗中缺乏足够的缓冲带,即当关税战推高原材料进口成本时,本土制造业难以及时填补供应链缺口。

  二战后形成的国际分工体系使得中低端制造业逐渐向发展中国家集中,而美国凭借经济发达优势、市场需求规模与美元世界货币地位,源源不断地从各国获取质优价廉的生产生活资料,在世界各地都有生产车间。如今加征关税无疑是一种关门政策,美国在高端制造业本就占据优势,强制中低端产业回流阻断了基于比较优势的全球化分工,影响了其他国家的“饭碗”,违背经济规律。

  此外,美国国情也难以支撑制造业回流。中低端制造业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而美国人力成本较高,无法支撑大面积的制造业复苏。美国工人平均时薪约35美元,是越南工人的近6倍。调查显示,虽然80%的美国人支持制造业回流,但仅25%的人愿意进厂工作,年轻人对制造业工作岗位有兴趣的比例低至14%。某医疗供应商坦言,除非匹配中国水准的价格与质量,否则客户不会为美国制造买单。

  各国与美国形成的比较优势分工并非特朗普政府能轻易改变的。前任拜登政府明智地认识到这点,在与中国的经贸谈判中多次申明不寻求与中国经济脱钩。特朗普不认同前任政府的政策主张,激进扭转观念,碰壁在所难免。上半年,特朗普政府在与各国谈判过程中屡次通过延迟关税节奏换取他国让步,虎头蛇尾的操作反映出其无可奈何的政策困境。

  美国发起关税战以来,中美关税谈判及中国对美反制始终受到全球关注。不久前,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中美第三轮经贸会谈达成共识,双方同意关税加征及反制措施暂停。本轮谈判既符合国际社会预期,也体现出中美双方对经济规律的敬畏。世界各国与中美两大经济体在经贸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普遍期待双方保持贸易稳定。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若中美再燃贸易战烽烟,将严重拖累世界经济增长。

  美国目前对其他贸易伙伴的主要策略是通过关税休战换取对方不同程度的让步。但历史经验表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不对称霸凌行为下的暂时妥协注定不会长久。所以美国的明智之举是适时收手,莫让关税政策骑虎难下。

  本报讯 美国燃料与石化制造商协会(AFPM)近日致信共和党高层议员,对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关于提高炼油企业生物燃料强制掺混量的提案提出批评。这是2025年1月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石业与总统之间首次出现重大政策分歧。

  目前,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等石油巨头凭借资金优势投资生物燃料生产领域,而PBF能源公司和CVR能源公司等独立炼油商则抱怨这项政策带来了沉重的成本负担,甚至威胁其炼厂生存。该协会在信函中指出,当前的能源政策将给美国炼油商、消费者和特朗普总统倡导的“能源主导战略”带来负面影响。

  信函特别强调,环境保护署的生物燃料提案将使联邦法规的合规成本高达700亿美元,而提案中关于降低进口生物燃料原料价值的新条款也将推高合规成本。这反映出美国农民与石业在联邦生物燃料政策上的根本分歧:农民主张提高配额以支撑作物需求和农村经济,炼油商则以成本和基础设施限制为由表示反对。

  此外,信函还批评了环境保护署对小型炼厂豁免生物燃料掺混义务的处理方式,以及允许全国夏季临时销售高乙醇含量汽油的决定。同时,美国燃料与石化制造商协会对进口可再生原料征收关税的政策提出质疑,认为促进国内农业和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的政策不应以牺牲炼油业和消费者利益为代价。

  过去十年,美国炼油业持续低迷:车辆燃油效率提升、电动汽车兴起,以及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已导致多家工厂关闭。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显示,美国炼油产能长期停滞在略高于1800万桶/日的水平。据悉,加利福尼亚州威尔明顿的菲利普斯66工厂和贝尼西亚的瓦莱罗炼厂即将关闭,将使该州炼油产能减少约30万桶/日。